菸酒|學生媽媽 student moms

學生媽媽

我想做這個題目的原因是因為台灣現在的平均生育年齡是30歲,大約是一般人大學以及研究所畢業(24歲)出去工作三五年,然後差不多28 29歲結婚,30歲生下第一胎,這樣的人生軌跡。

然而也有一群媽媽是相對年輕就生育小孩,18,19歲就當媽媽,在台灣社會會被認為是年輕媽媽,大概就是近乎小孩生小孩的那種,畢竟社會普遍認為18,19歲還是學生。

這存在著一個弔詭的狀況,民法認為18歲成年,就可以結婚生小孩,過了18歲就是大人了,可以開車喝酒投票,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大家卻不認為可以生育小孩。主要因為不具有經濟獨立的能力,加上現在是人人上大學的年代,所以18歲等於是大學生,『還是學生』就還是小孩,不該是媽媽或者妻子。

因此對於大部分尚很年輕的媽媽大部分的社會刻板印象是年輕愛玩,不小心懷孕,只好生下來。這多半是負面標籤,年輕女生當媽媽一定是意外懷孕,一定是因為愛玩、沒在念書,都在交男朋友,所以才會懷孕,這又通常是問題家庭的孩子,不外乎是教育程度不高、家庭社經地位不高等。因此外界/外人對於年輕媽媽通常抱持著一種嗤之以鼻、憐憫的心態,覺得他們無法好好養育小孩,可能只會讓原生爸媽負擔更重,但又覺得起碼他們有把小孩生下來不是去墮胎,又或者覺得起碼他們願意貢獻一點生育率。等等的複雜看法可能都跑過一輪

年輕媽媽的確在教育程度較低的地方比較常見,因為懷孕生子而輟學等都是可能的。在教育程度較高的地方,真的年輕懷孕的機率相對小很多。比方說國立大學、前四大大學之類的,就很少很少會看到懷孕生子的學生。在我的同溫層裡,光是大學畢業就結婚的已經屬於少數中的少數,更不用說生小孩。

不過其實還是有,只是他們的故事會被描繪成不同的人生腳本,所謂的”人生勝利組”。高學歷學生的人生軌跡一定是被預期比其他人來得更一帆風順,找到好工作、好伴侶、結婚、買房買車、生小孩,這些人生目標他們一定會更順利的達成。因此當他們早一點結婚跟生小孩,那不是“不幸的意外“而是”提早達成人生目標“。大家恭賀他們,即使對當事者而言,他們所面臨的情況幾乎和其他年輕爸媽們一模一樣,缺乏經濟基礎、缺乏社會經驗等等。但沒關係,因為大家都認為他們很會念書,很厲害,所以經濟問題難不倒他們。此外,高學歷學生大多來自高社經地位家庭,意味著有比較多的資源可以援助他們,爸媽提供金援或者幫忙照顧小孩等等,高學歷年經爸媽可以有堅實的後盾。

以我的例子來說,收到的反應大概是『好勇敢呀這麼年輕當媽媽,一定很辛苦』、『早點當媽媽以後跟小孩當姊弟』、『還要一邊念書很辛苦吧』等溫馨正向的回應,不少人也有關心我們經濟狀況,但似乎都不覺得這是個大問題。同溫層的朋友頂多好奇的探聽到底生小孩要花多少錢,然後一邊搖搖頭說好貴呀,但似乎不擔心我們無法負擔,(也是啦,我們都走過來了)。有趣的是,沒有人質疑我選擇繼續唸書,大家似乎覺得這很自然,不會預設我休學去照顧小孩,意思是高學歷女性即使懷孕也比較容易被鼓勵繼續學業。而根據我目前的經驗,學校也相當友善,不論是修課的老師或者學校行政等,都很能體諒我的狀況。比起網路上其他學生媽媽分享的還要友善、政治正確許多。

這就是一個年輕爸媽兩種結果,完全取決於當事者的社經地位與家庭背景,對於年輕生子的反應就會不同。然而不論如何,對當事者而言,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其實都大同小異,經濟壓力、教養焦慮等。只是因為教育程度高低,外界對他們的評價便大有不同。

我想關注的不僅是年輕爸媽所遇到的問題,尤其是當年輕爸媽同時身兼學生身份的時候。這在台灣來說真的非常少見,許多時候,他們選擇的是終止學業,直接進入家庭。對多數較低學歷的女性而言,學歷的功益並不大,他們努力完成學業所能找到的工作與直接投入就業市場可能相去不遠,加上如果懷孕之後,在機會成本的考量之下,更多時候他們選擇(或者被迫)進入家庭,專職照顧家庭與小孩。故努力維持學生身份的人相當少,學校與國家也不太有對於學生懷孕或者生小孩的相應政策與福利。

舉例來說,台灣保障職業婦女懷孕生子有些福利,像是產假、育兒津貼等。讓就業婦女可以不用擔心因為生育而失去工作或者損失過多收入。但對於學生媽媽而言,這些東西完全不存在,因為學生不是工作,所以不會有勞保,不會有工資,也就不會有產假、津貼等補助。換句話說就是政府提供的育兒福利只限於有工作者,而沒工作的學生明明在經濟上是最弱勢的,卻什麼福利與保障都沒有

當然啦,性平法有保障學生不會因為懷孕而被學校退學,仍享有繼續就學的權利,但是根據網路上的分享,許多學校的做法是柔性逼退。

當國家花費許多心思在研究如何提升我國生育率的時候,他們往往都假設生育主力是那些已經開始工作、25歲以上的人口,而忽略其實有一部分的生育率是來自年輕女性。如果政府願意照顧年輕女性,鼓勵年輕女性生育,那麼也許更能提高生育意願。畢竟如果可以,誰不想在年輕有體力的時候生小孩,偏偏台灣的環境迫使人必須先工作好幾年,努力存錢,才敢去嘗試生小孩,才會讓生育年齡節節高昇,生育率卻不斷下跌。

我半開玩笑地覺得,在學生時期生小孩是最適合的,不論是年紀、身體狀況等生理因素,更重要的是,學生比較沒有壓力,沒有工作壓力。這樣也不用擔心因為生育而必須中斷事業發展,或者擔心請育嬰假會對工作表現有影響。年輕時生育小孩,等小孩差不多可以進幼稚園的時候剛好也進入職場,可以無縫接軌的衝刺事業等。當然這是理想上,畢竟生小孩前兩年是最花錢也最花心力的時候,所以又會為道經濟基礎這個萬年不變的老話題。學生鐵定是最沒錢的,但我也曾阿Q的想,即使開始工作,也還是沒錢吶!(看看那精美的最低工資)這也是台灣生育率一直很低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如果政府可以好好解決小孩兩歲前的照顧措施,必定可以大大減輕經濟負擔,提升生育意願。想想美好的理想:進了大學找到人生的伴侶,在大學時期生小孩,把小孩放到學校附設的托嬰中心,然後放學把小孩接回家。畢業後小孩可以進到公司的幼稚園,下班後把小孩帶回家。如果政府有完善的托嬰制度的話,育兒成本會大大降低,生育意願也就會大大提升啊。

註:這篇是我的研究murmur,未來希望可以從事這個主題的研究,所以先把一些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很不學術的,而且可能有學術不正確想法與用詞。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