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Gi|Tâi-gí 囡仔ê受教權佮微歧視

原文網址在此
Tâi-gí 囡仔ê受教權佮微歧視__台華對照版
文_A-Hîng 圖、譯_Suan-san
Tâi-gí 囡仔佇學校無得着公平ê受教權,佇社會閣定被微歧視,到底是啥乜狀況?
現此時有一寡囡仔佇厝內用全Tâi-gí,有ê佮其中一位家長按呢、有ê規家伙仔按呢。家長用全Tâi-gí 育囝ê緣由,大部分攏是為着欲傳湠所愛ê文化。親像我感覺身軀頂所流ê是Tâi-gí ê血脈,若無好好仔教後生講Tâi-gí,袂輸leh戴青帽仔做oo-kui──育別儂个種。不而過,遮ê Tâi-gí 囡仔一下離開厝,就愛面對真濟體制ê無平等。
上顯目ê無平等,就是無機會佇學校受着使用Tâi-gí ê教育。現此時ê Tâi-gí 教育是設予華語囡仔共Tâi-gí 當做外語來學–ê。Tâi-gí 幾百年來粒積–ê,對文字、歷史、藝術、學術到思想體系,Tâi-gí 囡仔煞無機會佇學校得着遮ê文化資源。有ê凡勢規世儂都佮家己ê文化無緣;有ê在外走揣文化資源半世儂,越頭一下看,才像鹿仔轉骨按呢huat-kak:上豐沛而且獨一無二ê珍果就藏佇家己ê文化內底,雖然足久無儂顧,猶是開會出足媠ê花。逐日,我攏會鼓勵家己:共Tâi-gí 文化資源傳予後生實在不止仔重值。不而過,佇社會走傱,總是加減聽着一寡話語予儂感覺:敢講流Tâi-gí ê血脈,就毋值得受平等ê教育?
學校失能,Tâi-gí 家庭若無欲挕捒尊嚴來替華語文化做oo-kui,干焦會當用家己ê錢佮時間來換文化資源。上硬篤ê資源──學校才有而且家己開錢下功夫mā無tè換–ê──就是學習成績評量。好佳哉,對幼囡仔來講,有幾條仔任何語言攏通用ê『語言發展里程碑』,遮舉兩條來參考:
三歲里程碑有一條是:會曉講出大部分ê日常事物个名。
五歲里程碑有一條是:會曉使用大部分正確ê語法講話。
不而過,現此時ê台灣社會,有足濟儂聽着五歲囡仔用Tâi-gí 講出日常事物ê名就共呵咾,甚至有ê儂會開始考伊日常事物。閣有ê儂聽着家長糾正五歲囡仔ê Tâi-gí 語法,就踮即个五歲囡仔个面頭前共in爸母教示,講這傷高級毋免要求。
即款社會ê反應,攏是leh提醒Tâi-gí 家庭:『Tâi-gí 囡仔毋值得受平等ê教育』即个錯誤ê印象,徛算是微歧視(microaggression)。因為對無得着公平ê受教權ê Tâi-gí 家庭來講,言外之意就是『阮个五歲囡仔ê學習愛用五歲ê標準來評,毋過講Tâi-gí ê五歲囡仔用三歲ê標準來品就好』、『若五歲閣語法無標準,阮个囡仔着糾正、較傷重ê着治療,毋過講Tâi-gí ê 囡仔就毋免教』。總是,咱Tâi-gí 家庭愛會記得:即款微歧視,就準毋是刁工–ê,嘛是毋通。猶閣有,共Tâi-gí 傳予囡仔絕對有重值。
講到遮,我甚至敢講,三十冬以後,Tâi-gí ê香火佇經濟弱勢ê家庭會先斷–khì──若準講我無錢閣無時間舞資源來傳Tâi-gí,mā只好頭犁犁做文化ê oo-kui。我向望即个預言袂成真。不而過,咱ê體制若無確保平等ê使用Tâi-gí ê受教權,這敢猶有望?
➖➖➖➖➖
台語孩子的受教權及微歧視
文_A-Hîng 圖、譯_Suan-san
台語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公平的受教權,在社會還常被微歧視,到底是什麼狀況?
現在有一些台語孩子在家裡使用全台語,有的是跟其中一位家長講,有的是全家人都使用台語。家長用全台語教養孩子的理由,大部分都是為了傳承所愛的文化。就像我感覺身上流的血液是台語的血脈,若沒有好好地教兒子講台語,那種感受就好像戴綠帽當烏龜──在養別人的種。不過,這些台語孩子一離開家,就要面對很多體制的不平等。
最明顯的不平等,就是沒有機會在學校受到使用台語的教育。現今的台語教育是設計給華語小孩把台語當作外語來學習。台語幾百年來累積的,從文字、歷史、藝術、學術到思想體系,台語孩子卻沒有機會在學校得到這些文化資源。有的孩子可能一輩子都跟自己的文化無緣;有的在外尋找文化資源找了半輩子,轉頭一看,才像「鹿仔轉骨,發角」這樣,意識到最豐沛且獨一無二的珍果就藏在自己的文化中,雖然久無人看顧,還是可以開出美麗的花。每天,我都會鼓勵自己:把台語文化傳承給兒子實在是非常值得。不過,在社會上闖蕩,總是多少會聽到一些話讓人覺得:難道說流著台語血脈,就不值得受平等的教育嗎?
學校失能,台語家庭若不想拋棄尊嚴來被華語文化戴綠帽,只能用自己的錢跟時間來換取文化資源。最難取得的資源──學校才有且自己花錢下功夫也換不到的──就是學習成績評量。還好,對幼兒來說,有幾個任何語言都通用的『語言發展里程碑』,舉兩個例子來參考:
三歲里程碑有一條是:可以說出大部分日常事物的名稱。
五歲里程碑有一條是:可以使用大部分正確的語法講話。
不過,現今的台灣社會,有很多人聽到五歲小孩用台語講出日常事物的名稱就稱讚台語孩子,甚至有人會開始考他日常事物怎麼用台語說。還有人聽到家長糾正五歲小孩的台語語法,就在那個五歲小孩的面前教訓他的爸媽,說是這個太高階了,不用要求。
這種社會的反應,在在提醒台語家庭:「台語孩子不值得受平等的教育」這個錯誤的印象,可以算是微歧視(microaggression)。因為對沒有得到公平受教權的台語家庭來說,言外之意就是「我們的五歲小孩要用五歲的標準來評量,不過講台語的五歲小孩用三歲的標準來看就好」、「若是五歲還語法不標準,我們的小孩要被糾正、若更嚴重就得被治療,不過講台語的孩子就不用教了」。總之,我們台語家庭要記得:這種微歧視,就算不是故意的,也不可取。還有,把台語傳承給孩子絕對是有價值的。
說到這,我甚至敢說,三十年以後,台語家庭的香火在經濟弱勢家庭會先斷掉──如果說我沒錢也沒時間弄資源來傳承台語,那就只好低頭做文化「烏龜」。我希望這個預言不會成真。不過,我們的體制若無法確保平等的使用台語的受教權,那還有希望嗎?
✳文章毋是使用教育部推薦用字
✳翻譯華文版予逐家參考。華文無可能翻譯出原文可能有ê美感,尤其是俗諺,如「鹿仔轉骨,發覺/發角」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